科学革命的结构
这两天把库恩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看完了,库恩本人并非哲学家出身,其背景起初是物理学,随后才转到哲学,因此他对科学哲学的思路或许和传统哲学出身的工作者存在差异。并且由于此书是他在相当早期的工作,在发表后有后记进行澄清,在数年后他还写了另外一本书阐明其思想。这次我只读了他早期的工作,也就是不包括补充内容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的思路大致如下,科研工作者,或者说科学家们,如果想要对某种现象进行“科学”的研究,则必须选择某种范式(paradigm)。这里的范式并非是一个良定义,有着明确界限的概念,而是一种由科学社区“约定俗成”的研究方式,或者说“世界观”。一个范式的诞生(诞生本身可能来源于格式塔转变,也即世界观意义上的顿悟)和建立需要形成某种普遍共识,确定研究某个“存在”的确定方式。这里的某个存在的本体论承诺由该范式给出,并且类似Quine的观点,它并不是先验的。这里的例子包括,电的存在仅仅在库伦使用设计的仪器,而对这种仪器的设计就要求库伦或显性或隐性地对电的性质产生某种认知——电流子会超距作用于其他粒子,而必须基于这种对电的认知,测量电的仪器才能被设计出来,而这种认知就是范式的一部分。
而范式的变革,则是由于旧范式产生了某种不可解决的问题,这可以是牛顿万有引力无法解释的水星近日点角秒差,或是燃素无法解释气体的性质,这些旧范式无法阐明的问题可能被将来诞生的新范式所解答。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的进步,因为范式革命中,旧范式和新范式是“不可通约”的,科学(范式)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两种范式的世界观完全不同。即便有些时候人们会说,旧范式是新范式的某种退化情况,比如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会在广义相对论的某种退化约束下成立,但这种考虑方式依然是完全基于新范式的,相当于给新范式增加了某些条件,和旧范式完全不同,仍然存在着世界观上的差异。
另一个说“这并非科学进步”的原因是,范式的转变类似于生物进化,不存在方向性。或许新的范式会比旧范式在解决某些问题时更加精确,能涵盖更多未被考虑的特例,但在范式诞生初期,只有特定的问题才优于旧范式,新范式被认可/覆盖旧范式能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能需要数十甚至上百年,认同新范式的科学群体需要以“常规科学”的方式进行长期的复杂检验。而最根本的原因则是,“科学进步”这类说法采取了某种先验的态度,假定了科学(例如物理)是存在某种既定方向的,人们的认知只是扩充而非替换。然而作者的对本体论的态度则是这些现象并非是先验的,而仅仅在约定的范式框架内才有意义(如前述,类似Quine),例如以太在麦克斯韦方程被广泛认知之前的范式里是存在的,而范式转变后被剔除,因此不再存在;而电子/质子仅仅在核物理/量子力学的范式中存在讨论的价值,尽管这些词的语义可能在过去或将来发生变化。在这种意义上,有的只是范式和认知的转变,而不存在科学进步的箭头。
除此之外,库恩还讨论了传统科学进行研究的方法,也就是一个科学群体依据范式提供的规则进行解密。然而这部分较后面的范式革命和科学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更为出名,这里不再赘述。
(我觉得把本体论和存在/实在的根源放在科学范式里是种有点讨巧的做法,这就相当于把一致性问题丢给了科学社区,不过这确实是刨除先验的一个合理方法)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点击复制
点击复制